撰文=孫璡 2007-07-16 美國有YouTube、MySpace、Second Life,中國很快就能找到成千上百個抄襲網站, 有模仿力卻極缺創新力,光靠中國概念還能走多遠?
中國網路「剩者為王」
一股興起在二○○五年大洋彼岸的Web 2.0熱潮,無時差地席捲了中國,今年卻開始被焦慮替代。 「Web 2.0」一詞,包含了多種含義,工具上的理解主要是指那些提供各種工具和平台、旨在吸引用戶提供內容互相分享的新一代網站。但有人喜歡將其視為一種理念,崇尚分享、去中心化、個性化的網路新「聖經」。
全球創投錢進中國
急速展開的商業化實踐,將Web 2.0的三年歷史演繹得無比絢爛,但當我們冷靜審視中國Web 2.0時,我們一起種下了龍種,收穫又在哪裡?是真龍還是跳蚤,抑或一無所有? 又來到了躁動的輪迴——「那時從美國飛往中國的飛機總是滿艙,頭等艙裡的投資者隨便到經濟艙裡一逛,就能發現幾個歸國創業者,不少合作就從飛機上開始。」這是第一代創業者、前雅虎中國總裁周鴻禕講的故事,背景是Web 1.0泡沫破滅前夕的二○○○年。 創投又開始和創業者「親密相擁」,約會地點是太平洋西岸的中國,接頭暗號是Web 2.0。 當時幾乎每週都有人創業的新聞,網路觸發了Web 2.0創業大潮,紛紛把部落客、RSS(自動訂閱)等新技術、新概念的種子播下。 這主要來自於資金的催化。「當時創投的數量級僅是百萬元,現在動輒上億美元,」搜狐執行長張朝陽表示。事實上,一些曾經投資過雅虎和Google的頂尖創投們,紅杉、KPCB、Accel Partner、Matrix Partner等國際創投也腰纏數十億美元,錢進中國。 Web 2.0隨著網路寬頻化、個性化的不斷發展,新應用層出不窮。RSS、SNS(社群)交友、Tag(標籤)訂閱、P2P(點對點)傳輸,這些概念已經成為眾多網路用戶的應用。 搜尋、照片、音樂、影音、混搭式應用(mash-up)、維基(Wiki)、部落格(Blog)、社群,它們一起構成了Web 2.0 熱潮的豐富內容。
中國網路會不會變天?
絕大多數網路用戶是首先透過部落格認識Web 2.0的,部落格也完美體現了Web 2.0的特性,用戶自主產生內容、彼此分享、去中心化,不像傳統網站一樣需要編輯以及充斥了精英式的內容。 部落格隨即突破了文字化的範疇,將視訊分享推到了前台。播客(Podcasting)與部落格的主要區別在於,部落格是透過網路所傳播的文字和圖片資訊為主,而播客傳遞的則是影像和聲音資訊。事實上,這兩者的發展,已經勾勒出中國Web 2.0發展史的主脈。 「Web 2.0那些新企業想超越我們極難,」網易創始人丁磊當時在二○○五年就表示,三大入口網站可以隨時複製Web 2.0企業摸索出的那點東西,除非新企業具有「特異功能」。 這個觀點得到入口網站大老們的認同,他們認為,中國網路是「剩者為王」,今天活下來的公司都歷經挫折,並已探索出真正的商業模式。張朝陽甚至直言:「中國互聯網(網路)不會變天。」 隨著部落格網站的不斷興起,用戶群迅速擴大。傳統入口網站也終於對Web 2.0按捺不住。當年九月新浪推出部落格網頁,正式對專業部落格網站開火。 「新浪部落格發布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網路專家呂本富認為,新浪在巨大的流量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部落格陣營,使部落格從網路邊緣逐漸進入了主流。 而專業部落格網站直接面對新浪等入口網站的競爭。當時最大的Web 2.0網站博客網(原博客中國)創始人方興東曾表示,博客中國將超越新浪,那是博客中國獲得千萬美元投資,並計畫赴那斯達克上市。現在博客網已經門庭冷落。 自二○○五年博客網獲得千萬美元投資之後,中國又接連湧現出十幾家部落格服務提供商(簡稱BSP),但幾乎無法用流量換來廣告,營利模式飄渺難見。 現在看來,新浪對部落格的介入,使專業部落格網站前景難料,雙方將在部落格領域展開激烈競爭,但新浪已經具備龐大的用戶群體。 「單獨靠部落格賺錢很難,」Donews製作人劉韌曾表示,而新浪可以透過部落格帶動新聞流量,帶動簡訊服務等其他服務。相較而言,專業部落格網站的營利模式還很不確定。 部落格的營運門檻正不斷提高,就像現在E-mail服務需要大公司來提供一樣,部落格也需要大公司來提供。其實部落格的競爭和E-mail一樣,也是技術和實力的競爭,當用戶群龐大之後,消耗的資源非常大,只有大公司才能支付得起,專業的部落格網站只能偏安一隅。
又一場趕集式創業
而中國影音播客幾乎與全球發展同步。自二○○五年四月「土豆網」上線以來,中國類似大小網站數量已在一百五十家左右。悠視網、OPENV、土豆網、我樂網也分別獲得數百萬美元到上千萬美元不等的投資。 那些在聚光燈下烤灼已久的Web 2.0網站,其營利潛力是否跟名氣一樣大?在部落格失敗後,中國的播客網站正開始面對這種拷問。 播客顛覆了被動收視的方式,使用戶成為主動參與者,同時讓用戶對視聽內容和收視時間擁有更大的選擇,是典型的Web 2.0方式。 美國影音網站YouTube已經成為全球網路的明星,其開創的分享網路影音模式,顯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播客正為這個美國奇蹟興奮而膠著。 根據調查研究機構HitWise發布的統計資料,YouTube占據美國網路多媒體市場的份額,高於雅虎、微軟MSN等巨頭。 創投的興趣一直延續到當下,幾乎每個創投都投資了一家影音分享的播客網站,播客已經成為創投的「必備品」。 這也促進了播客創業的氾濫。 中國影音播客界廣泛討論的商業模式是「貼片廣告」。即廣告商提供影音廣告,原創播客在申請後,其作品的前端或後端置入小時段的廣告內容,而廣告商將根據該播客內容的流覽情況支付相應廣告費。 土豆網創始人王微表示,網路的廣告現在占的份額還太小,應該擴大;電視廣告在模式上要盡可能往網路移動,這是網路趨勢。 影音播客浪潮雖已席捲世界,但還未有一家服務提供商有明確、穩定的營利模式。即使YouTube在名氣和流量上成功了,但依舊沒有實現營利。中國目前而言,影音分享網站的營利模式比較單一,主要還是透過廣告形式獲得收入。而影音嵌入廣告由於受眾分散,對於品牌廣告的推廣來說並不有利。 〈二○○六中國寬頻播客市場研究報告〉指出,向眾多的寬頻播客用戶收費可能是最佳的營運模式,但是根據報告資料顯示,只有二八%的寬頻用戶願意接受服務收費,而四二%的寬頻用戶目前還只願意接受免費的寬頻服務,同意網站收費行為的用戶數比例較低,成為制約寬頻播客網站發展的主要問題。 計世諮詢分析師曲曉東指出,在缺乏營利模式的同時,用戶流量和網路費用的矛盾,還處於雛形階段的法律服務、廣告服務,非法盜版內容對市場的影響以及正版內容的高價,都成為寬頻播客產業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 影音網站的一個主要參考標準是內容豐富度,但目前用戶過於分散,原創的影音內容缺少。網站為了充實內容而相互複製,無法做出特色。 另外版權問題也一直困擾著影音網站,由於轉載過多,因而多數網站存在潛在的版權風險,就YouTube而言,就會經常遇到被告侵權的事件。而且對於網友個人製作的影音內容,時常出現版權歸屬糾紛。 隨著影音分享熱潮湧起,中國類似YouTube的影音分享網站一年之內就開辦超過五百家。社交網站MySpace被新聞集團(News Corp.)收購後,中國就湧現出幾十家以上模仿的網路企業。 全球都存在這種情況,這加速了Web 2.0的惡性競爭,也讓參與Web 2.0的用戶感到「審美疲勞」。 市場研究公司Hitwise的分析師比爾.唐瑟爾(Bill Tancer)統計發現,在YouTube的全部到訪者中,只有○.一六%的人是為了上傳供他人觀看;與之類似,在圖片共用網站Flickr的全部到訪者中,只有○.二%是為了上傳新圖片。絕大部份Web 2.0用戶都同那些整天躺在沙發上看電視的人沒有太大區別,喜歡觀看而不是創造。
營利模式不新鮮
究其本質,Web 2.0本質上並沒有創造出更新的營利模式,仍是靠點擊和流量換取廣告。看看Web 2.0的標竿企業YouTube,連賺錢機器Google目前都沒有為其找到更好的賺錢方式。這多少提醒業界對Web 2.0更冷靜一點,這些網站應用模式的確令人興奮,但營利卻令人感到折磨。 Web 2.0網站139.com的CEO韓潼彤表示,目前Web 2.0一片迷茫,是去年「追星」的正常結果,很多Web 2.0企業既缺乏營利模式,又缺乏穩定真實的服務,令消費者和投資者失望是必然的。 除YouTube、Flickr和維基百科之外,著名Web 2.0網站還包括社交網站MySpace和Facebook、以及圖片共用網站Photobucket等。這也都是中國Web 2.0企業複製的對象。而Web 2.0時代的中國,除了模仿,還未能看到更多亮點。在Web 2.0層出不窮的時代,中國需要探尋更多、更為成功的模式。 投資機構Bain Capital合夥人黃晶生認為,Web 2.0作為一種應用的成功,並不代表其商業模式成功,Web 2.0公司不善於把流量變成收入。Web 2.0從應用和媒體的角度看是「國王」,但從投資人角度看卻是「乞丐」,技術成功和商業成功是兩碼事。因此Web 2.0公司應該虛心地向有成熟商業運作能力的公司投降。 智碁創投總經理暨合夥人陳友忠表示,回頭看,當時過熱的投資,比如網路雜誌、無線音樂等,很多專案造成了資金的堵塞,有些專案的業務模式、收費模式並不清晰,財務表現差強人意。目前來看要靠投資者再拿資金進來燒,不可能了。很多早期的投資者在過去的兩年裡,在虛擬經濟中已經受傷了,所以就會有一些調整。 Web 2.0網路世界開始逐漸分化:一%的人製造內容,九%的人傳播並共用,另九○%的人僅僅在消費內容,他們根本不關心Web 2.0,也就是說網路對於大多數上網者而言,只是一種獲取資訊方式而己。
必須要有更多的耐心
不容忽略的是,儘管用戶參與度並不高,但Web 2.0網站的訪問量過去兩年增長了六六八%。著名諮詢公司費雷斯特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Research Inc.)報告中指出,調查顯示企業對Web 2.0技術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大公司的Web 2.0技術更受青睞。 該調查對一百一十九名首席資訊長以及五百多名公司員工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他們對Web 2.0技術有著強烈的需求,涉及的領域包括部落格、維基、播客、RSS、社交網路、以及內容標籤等。目前IBM、微軟、SAP、甲骨文以及BEA系統等知名軟體廠商都已開始在自己的產品中集成Web 2.0技術,而整合產品方便企業使用。 費雷斯特市場研究公司分析指出,一些規模較小、業務較單一的Web 2.0技術公司要想謀求更大的發展,應該和較大的公司合作,因為就目前的形勢來看,Web 2.0市場的整合仍會是大勢所趨。 根據Thomson Financial和美國風險投資協會公布的資料,二○○六年有創投背景的新興公司平均售價為一.一四億美元,比二○○五年增長一九%,達到二○○○年以來的新高。在網路泡沫時期,這一數字曾經高達三.三七億美元。 目前中國網路產業整體保持了繁榮局面:上網者超過一.四億名,超過總人口的十分之一;網路經濟(包括電子商務、遊戲、語音IP、搜尋、網路銀行等)總量接近人民幣五千億元,占中國經濟總量的五%。 一九九九年中國上網者僅有二百一十萬名,電子商務、網路支付、物流等難題難以解決。如今,線民數量是當年的六十倍,融資規模也超過以前的規模,網路基礎設施完備。網路公司需要做的,就是找到適合中國的模式。
【數位時代雙週刊】第158期 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510127
|